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387|回复: 0

 周末市场迎来新转机!   一是央行打开水龙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3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周末市场迎来新转机!

  一是央行打开水龙头,5月12日释放4590亿元的MLF操作。

  二是央行明确表示,“缩表”并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实际效果可能是放松银根的。

  昨天发布的中国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特意开辟专栏明确表态,中国央行“缩表”并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实际效果可能是放松银根的,而且4月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央行表态“三个确保”,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深化,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是银监会昨天的通气会上也明确表示,绝不因为处置风险而引发新的风险,同时表示,自查督查和规范整改工作之间安排4至6个月的缓冲期,为银行实现合规达标预留时间。

  监管正迎来转折点?

  不仅仅是央行和银监会的最新表态,其实拉长时间看,劳动节后,监管层面一直在吹风,吹政策的暖风。

  本周初,银监会下发特急专项调研通知,就如何防范新型业务风险,如利用同业存单等中短期同业负债对接中长期非标资产,债券投资、委外业务风险防范等开展调研。

  此次调研还包括如何防止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或者利用资管计划绕道进入股市,如何防范"萝卜章"风险事件等开展调研,如何防止股东关联贷款风险;如何控制关系人贷款风险,如何防范员工私售"飞单"行为等,要求银行提供报告及建议。

  本周中期,央行召集一行三会加强监管政策协调沟通。

  昨天,银监会正式表态,为银行实现合规达标安排4至6个月的缓冲期,充分考虑银行业风险实际, 科学把握力度和节奏, 稳妥有序推进。自查督查和规范整改工作之间安排4至6个月的缓冲期, 为银行实现合规达标预留时间; 对高风险业务,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应对预案。

  MLF"雪球"滚至近4.2万亿元 不改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5月12日,央行重启MLF操作,总规模4590亿元,其中,6个月期665亿元,1年期3925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3.05%、3.20%,利率均与上期持平。当日央行未在公开市场进行逆回购操作。这是央行年内第七次进行MLF操作。

  数据显示,5月份共有4095亿元MLF到期,其中5月3日已到期2300亿元,央行未续作,5月16日(下周二)还将有1795亿元MLF到期。

  央行5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末MLF余额为41083亿元。这也就是说,即便现在就将下周二到期的MLF对冲掉,5月份MLF余额仍将实现正增长,达到41578亿元。

  今年以来,MLF余额这个"雪球"越滚越大,1月末为35728亿元,2月末达到37613亿元,3月末突破4万亿元至40643亿元,5月份又至少会增加935亿元。

  MLF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MLF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去年及今年第一季度,央行以"MLF+逆回购"的模式维护了流动性的适度和基本稳定。从第二季度开始,央行就将MLF改为"单兵"作战,不再与逆回购搭配,进而在4月份推出了"PSL+逆回购"的新调控组合。

  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MLF仅被央行视作流动性的补充工具使用。在今年第一季度MLF发挥了中期利率的引导作用之后,预计今年后期利率再度调整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但也要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而定。此外,尽管MLF规模日益膨胀,但并不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定位。

  对于今后的市场流动性状况,业界专家认为,"PSL+逆回购"的流动性新调控模式确立后,MLF的作用更类似于长期逆回购,即滚动操作、向市场提供中长期流动性。

  别慌!货币只是不再像过去那样宽松了

  4月CPI环比上涨0.1%,同比微升至1.2%,仍处低位,主因食品续降、而非食品上涨。受菜价、肉价拖累,食品类价格环比继续下降0.6%,同比跌幅扩大至3.5%;旅行相关、医疗、房租等带动非食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同比继续上升至2.4%。5月CPI回升。进入5月以来,肉价、菜价续降,但由于去年同期食品价格跌幅较大,基数走低,预测5月CPI反弹至1.6%。

  有分析人士甚至认为,因为猪肉鸡蛋这两个涨价的“带头大哥”最近已跌出新低,中国通胀“退潮期”可能已经正式开始了,至少其上升动力明显不足。货币依然紧缩。

  货币紧缩意味着什么?一旦发生就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上升,而且对未来预期是货币越来越值钱,人们会更加倾向于储存货币,而商品卖不出去所以导致降价或滞销,人们更加持币待购;经济持续下行。

  2017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趋紧,加上金融去杠杆,资金普遍吃紧。如果经济增速出现快速下滑,货币政策仍有可能出现动态调整,货币紧缩政策必然不可持续。货币政策一直是在动态中调整。

  回忆一下1993年到1995年的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中央不断出台调控政策来抑制过分上涨的物价,银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达到11%,社会上某些企业的集资利息超过20%,部分消费品一度出现抢购风潮。但是那次通胀风暴经过中央三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使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平稳。在当时,通货膨胀前笔者的父母工资约300元左右,经济“软着陆后”,工资已经超过1000元了。

  清楚记得十年前,一位长辈因为买房子贷款要贷20年还是30年苦恼,因为贷款30年要多还十万块的利息,但贷款20年就意味着每个月的还款压力大。现在回想,过去十多年通胀率远远走在了银行利率前面,20年前的一笔钱和20年后的同一笔钱概念就完全不一样了。分析人士形象比喻,此前超发的货币被房地产和股市吸收了,就好像注入的冰一样,短时间看似坚硬,但是终究会融化成水。

  国家的货币政策走向与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既关系到个人财富安全与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信用与政府政权安危。对于普通老百姓(42.17 -0.61%,买入)而言,通货膨胀会导致人们手里的钱不值钱,物价高涨,人们拼命消费甚至试图负债来抵御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让钱变得值钱,消费品不值钱了,大家手中的消费品又面临贬值。但我们仍然不必过度恐慌,回顾周小川的讲话,对于货币政策方面的阐述,只是“不再像过去那样宽松”,而没有说会“紧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