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信息时报讯(记者徐岚)只生不死、停而不退、借壳上市,A股市场上“乌鸡变凤凰”的“壳资源”故事总是乐此不疲地上演。这也让IPO重启的靴子落地之后,有关A股退市制度的“空置”再次引发了市场关注。
来自上证所和深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A股设立至今,除了因吸收合并以及分立等特殊原因而退市的上市公司外,真正意义上因监管规则而退市的公司只有44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7%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成熟市场如美国股市的年均退市率大概在6%到8%左右。
2013年以来,创业板、主板以及中小板的退市制度陆续发布,虽然与原有制度相比严格了退市条件,明确了退市期限,但从执行上看仅逼退了两家ST公司,其余大量ST公司仍通过临时性的财政补贴或资产重组游弋于资本市场。“各方利益,尤其是地方政府和上市公司之间种种关系的纠结,形成A股市场一种怪状,上市公司只进不出的‘不死鸟’局面,不仅让退市制度形同虚设,也导致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断上演。”申万投资顾问王超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面对IPO即将重启之时的退市制度问题,监管层再度发声。来自证监会网站的消息显示,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昨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是退市制度建设的目标,下一步证监会将严格执行现行退市制度,实现市场运行效益最大化,推动存在可能与需要的公司在规则框架内主动退市,建立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对接机制,疏通退市公司转板交易、重新上市的渠道。
“监管层的方向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执行。”王超表示,虽然新规大幅降低了借壳上市暗箱操作的可能,但如果要想真正严控借壳上市,还需要继续完善退市制度,不能再臣服于保守疗法,这样才能为A股市场价值投资体系的建立提供坚实基础。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